2025年9月3日,一场纪念抗战胜利的阅兵仪式如约而至。高规格的仪式,整齐划一的方阵,还有那覆盖全球的打击能力展示配资之家公司,让世界瞬间安静了下来。
许多西方国家高层都选择了观望,既没有派人出席,也避免公开表态。就在外界以为中西关系将继续维持低温状态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国家突然打破沉默。
英国,作为第一个在阅兵之后高调向中国伸出橄榄枝的西方大国,不仅派出了新任商业和贸易大臣彼得·凯尔前往北京,还罕见地放出一句话:“振兴英中贸易。”这番动作迅速引发全球舆论关注。要知道,中英经贸联委会已经停摆整整七年,关系一度陷入冰点。
那么问题来了:英国为何会在这个时间点率先行动?它的这番表态,又是否意味着对中国态度的根本性改变?
彼得·凯尔这次访华并不是临时起意。早在9月7日,他就从伦敦启程,先绕道美国,在华盛顿与白宫高级顾问、AI政策负责人、企业高管展开一轮密集会谈。他此行的目的是双重的:一边打好“英美特殊关系”的基础,一边为即将展开的中英合作铺垫空间。
这个“先美后中”的安排,透露出英国当前外交策略的微妙转变。既不愿完全依赖美国,又不敢贸然与中国迅速靠近,凯尔试图用“平衡术”在这两个大国之间找到切入点。
这种外交操作虽然看起来小心翼翼,但从行动节奏上看,英国对重启与中国的合作充满期待。阅兵结束后的第四天,葡萄牙总理蒙特内格罗率在葡外长兰热尔等官员的陪同下先抵达北京。这位新上任的欧盟国家领导人,不仅获得了中方的高规格接待,还与中方高层展开多轮深入交流。
葡萄牙此行的目的非常明确:进一步加深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关系。葡萄牙近年来在出口方面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尤其是在绿色能源、农业和文化旅游等领域。
中方也表达了欢迎态度,安排了从经济到教育,从环保到科技的多层次对接。双方的互动节奏之快、层级之高,显然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早有准备。紧随葡萄牙之后,英国也坐不住了。
英国首相斯塔默迅速拍板,安排新任商业和贸易大臣凯尔访华。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访问并非普通的礼节性拜访,而是明确要重启中英经贸联委会会议,这个会议自2018年中断至今,已停摆七年。
事实上,英国商界对中英贸易的复苏盼望已久。英国中国商会早在几个月前就发布报告,强调恢复部长级对话机制的迫切性。尤其是汽车、金融科技和高端制造等行业,对中国市场抱有极高期待。
英国的汽车出口量近几年持续下滑,尤其是对中国市场的出口下降明显。多家企业将原因归结于关税壁垒和市场准入流程问题。这次凯尔访华,显然是希望就这些问题与中方展开直接沟通,争取更有利的市场环境。
与此同时,中国也有自己的考量。英国在绿色能源、生命科学、AI研发等领域的技术实力,正是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补充。中方企业在欧洲市场寻求合作,而英国的海上风电、制药研发等产业,正是潜在的对接点。
双方的互补性,决定了合作具备天然优势。正因如此,凯尔的这次访华,不仅是英国的主动出击,也是中英双向奔赴的体现。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在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英国作为主宾国参展,参展面积超过400平方米,创下历届之最。超过100家英国企业参与其中,这场展会已成为中英贸易关系修复的重要节点。
英国驻华贸易使节直接表示,这正是中英共同推动贸易机会的时刻。言下之意非常明确:英国不想继续错失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带来的发展红利。
而这一切的转变,恰好发生在阅兵之后。阅兵展示的强大军力和国家稳定,给世界释放出清晰信号:中国不仅有能力保卫自己,也有实力推动全球合作。
这并不是一种“秀肌肉”的行为,而是一种“稳信心”的方式。当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欧洲陷入能源危机,全球供应链频频受阻时,一个稳定、可预期、有市场、有政策保障的中国,自然成为各国愿意靠近的方向。
在葡萄牙和英国之后,不少欧洲国家也悄悄放出风声,有意安排高官访华。尽管行程暂未公开,但这种行动节奏和时间节点的选择,都不是偶然。阅兵之后的外交密集期,正是中国展现开放姿态、重塑信任的关键窗口。
英国之所以能成为第一个“转身”的西方大国,不只是因为它经济压力大,更是因为它更早意识到继续对抗中国的代价太高。脱欧之后的英国,失去了欧盟的市场依赖,要想重塑“全球英国”的战略地位,必须找到新增长点。
中国就是那个增长点。从贸易到投资,从教育到科研,中英之间有太多空间可以合作。这次七年后的经贸对话重启,正是双方共同面对全球不确定性、寻找稳定发展路径的表现。
当然,英国的“平衡术”也不容忽视。凯尔在访华前特地去美国“通气”,既是对美方的安抚,也是在试图掌控主动权。英国想要既不得罪美国,也能拉近中国,这种操作虽然冒险,但却是英国当前所能做的最好选择。
毕竟,英国已经尝到了“对华强硬”的苦果。过去几年对华政策摇摆不定,多项合作项目停滞,对本国经济造成了实实在在的冲击。如今重新调整,更多是出于现实压力而非理念觉醒。
中方对此也保持冷静和理性。虽然过去几年中英之间有一些摩擦,但只要对方愿意沟通、推动合作,中国始终持开放态度。这次接待凯尔,规格不低,节奏紧凑,显示出中方对恢复沟通机制的积极态度。
英国高层也终于明白,与中国搞“零和博弈”根本不现实。既没有能力围堵中国,也没有资本承受“脱钩”带来的连锁反应。只有合作,才是出路。
这次中英经贸联委会会议,或许不会立即带来重大协议,但它的意义远不止表面。它是一种姿态的释放,是一种信号的传递,更是一次信任的重建。中国已经迈出了步子,英国也终于靠近了一步。
而世界正在看,谁能真正在动荡中稳住节奏,谁就能引领下一个时代的合作航向。简单来说,这场阅兵之后的“外交风暴”,已经悄然吹响,中国的“朋友圈”,正在重新洗牌。
英国在中国阅兵之后迅速访华并表态“振兴英中贸易”,不仅体现出其对中英关系的重新定位,更揭示出当前全球格局下,西方国家开始回归理性、追求合作的现实需求。这不是偶然事件,而是一种趋势的开始。
信息来源:
【1】葡萄牙总理蒙特内格罗抵京——观察者网 2025-09-08 19:17
【2】彼得·凯尔将来华配资之家公司,中英7年来首次!——环球时报 2025-09-09 09:19
兴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